为深入基层了解民情,促进民间文化发展,带动传统文化振兴,也为找寻因地制宜的发展规划献计献策,正规电竞投注平台
赴安庆市岳西县红色之旅实践队在七月十八日走访了岳西县五河镇高腔剧社,于高腔艺人渺远悠扬的古音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了解岳西高腔,保护非遗文化
准备出发之前,队内成员就对岳西高腔充满好奇。提及安庆,大部分人只知黄梅戏,却不知岳西高腔这一剧种。经查阅得知,此剧种为明代在安徽大地上形成的且影响范围广至全国的第一代声腔——青阳腔的遗响。路途上遇鸟语花香与珍奇动植物。这样一个山清水秀的宝地让我们探知岳西高腔的欲望愈发浓烈。到达岳西县五河镇高腔剧社后,社团负责人和高腔老艺人前来迎接我们。我们了解到如今已75岁高龄的汪同元老人是岳西高腔传承中心艺术顾问。他致力于岳西高腔的研究已有30余年。老艺术家兴致盎然地向我们讲述了高腔的由来,以及岳西高腔300多年的发展史。
岳西高腔富有戏剧学、音乐学、民俗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的学术研究价值,在中国戏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戏曲专家称为戏曲史上的“活化石”。岳西高腔在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是岳西人的骄傲,是岳西精美文化的“名片”。汪同元老人自豪地向我们介绍到:“那些小伢们活灵活现地唱着岳西高腔,唱得很好听哇。”随后前辈们还特意邀请我们到现场观看他们演绎的经典岳西高腔曲目,向我们展现了独特的地方文化。曲声一响,顿时让我们感慨万千。
高腔是浑浊似小溪;高腔是粗粝但又和谐自由;高腔是富有土腥气!如果说京剧有种明朗美、昆曲有种颓废美、黄梅戏有种绿叶之美、那么高腔则有种浑浊美,虽说秦腔也浑浊,但秦腔的浑浊是黄河之水天上来,而高腔的浑浊则是小溪涨水、泥沙俱下。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了高腔的粗粝特色,高腔中有徐悲鸿《愚公移山图》的感觉,在实践队员曹俊杰眼中,黄梅戏是明朝衣冠,精细到风流倜傥,而高腔是徐悲鸿画笔下那个白头老翁的短服,粗粝到不拘一格;黄梅戏是像面容姣好的女人用细瓷杯喝茶,而高腔则是满脸皱纹的老汉用陶樽饮酒。我们了解到岳西高腔,不是声高,关键是腔,有腔不在声高,其音韵和谐、节奏自由,或热烈奔放、响遏行云,或低沉缠绵、幽怨哀伤,如泣如诉,不绝如缕。。听昆曲,细若游丝的声线有蝉翼美;但高腔不是这样,高腔有土腥气,如同在春天时,用锄头一锹锹翻开泥土,蚯蚓蜷舞,土的腥气在空气中飘散的状态,高腔差不多就是这样。
经典咏流传,文化创曙光
我们发现随着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西方音乐、文化的冲击,我国民间音乐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许多民间音乐类目濒临在灭绝边缘。岳西高腔的处境就并不乐观。高腔衰落的原因,大抵是逐渐摆脱了农耕后,其艺术形式又不适合表现现代文明。现如今,许多民间艺术基本上没有很多的发展空间,以至于逐步没落。例如昆曲、京剧、豫剧等也呈现曲高和寡的现象。
结束对岳西县五河镇高腔剧社的访问后,我们对工作进行了总结。岳西高腔一直是岳西人的骄傲,是岳西一张精美的文化“名片”,但宣传力度不够,以至于在全国的知名度并不是特别高,很多人也未能欣赏到这精美的戏剧。我们就此问题为岳西高腔提出了我们的想法,戏剧的衰落一部分原因是戏剧主要靠老一辈艺人的传承,愿意学习且掌握这种艺术形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所以应当加大宣传,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到高腔,对高腔提起兴趣,做到薪火相传,后继有人方能振兴戏剧。其次,戏剧艺术应在传承中创新,尊重艺术规律与市场规律。丰富戏剧音乐元素,创新戏剧形式,提高视听效果,戏剧艺术理念才能更好迎合现代发展。我们感受到岳西高腔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将尽自己的能力,唤起人们对高腔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正本清源,进一步凝心聚力开拓进取,使得高腔在新世纪得以持续发展。
(撰稿:骆政洁,曹俊杰,王芬妮; 审核:赵颖)